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鄉土心鄉土情
   
 



筆者在老舊的樓房裡找到一本書皮已被撕掉,日治時代的畢業紀念冊,內容第一頁印著今省南女的校旗(如圖A),但第三頁的校舍全景的圖片,可看出是南門路與南寧街角如今的中山國中的舊照(如圖B),而引起我的好奇深入查證,在此感謝中山國中陳錦秀老師,及省南女卓碧惠老師兩位資深的教職員,樂意的口述及協助提供資料。 圖C老照片位於南寧街,是日治時代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正門,當時為第四任校長西村寬司(任期1937~1943),也是那時候所拍攝的。該校設立於民國10年6月,校址原設於如今之台南市警察局所在地,初創時是三年制,第二年改制為四年制,至民國12年再遷至現址,當時四週遍佈小山壘及墳墓地,經拓墾而成為南門大道,直通學校大門。彼時台灣全省之高等女子學校只有三校,日人也只四、五校,較本島人早四年創校。而南二女是台、日共學的模範學校,老師都是日本派來最優秀人才,雖然當時日本人以統治者的姿態,盛氣淩人,但在學校裡,卻是只有師生關係,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都是平等的,品德兼優的學生,都是受老師器重與疼愛;頑劣的學生,也得到應有的教訓,(台灣學生對日藉老師的感恩一直難以忘懷),在學校教育方針趨向家政教育,德、智、體、群均衡發展,對學生儀表的要求,注重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有淑女的風範,如在路上遇見老師必須行九十度的鞠躬禮,直到老師離去才可抬頭,學生相遇也須互相行禮,課外活動除正規體能運動外如弓道和劍道,其他又要到「豐榮園」,依季節重植花與蔬果,學習茶道、花道、詩歌,每月15日要到開山神社(現今延平郡王祠)和28日的台南神社(今公十一停車場)修養會,集合吟詩,校園內瀰漫著尊師重道,也培養出個人的修養、氣質,及資優人才,是「豐榮」固有傳統的精神。

 

光復後第一高等女子學校校舍(今大埔街),後面與台南師範學校僅隔一條馬路,而南師在戰時校舍多半被炸毀,因此頗想把一高女校舍併入,且已報文到省教育處,幸為二高女黃校長所獲悉,即且(約在35年2月)率同教職員學生,從南寧街搬過來,而確定了此後台南女中的校址,新校舍較寬敞巍峨,原舊全平房南二高女就被劃師南師的宿舍,至民國36年9月兩校作歷史性的合併,奉令改為省立台南女子高級中學,而二高女雖然失其校園之所在地,然校徽、校旗、校服及其優良之傳統依然如故。 直至民國47年3月,由於台南市立初級女子中學(創校於民國46年9月並委託台南家職兼辦),首任校長張池龍爭取得現址校舍,並由省教育廳核定,由台南師範學校分部學生宿舍(即日治南二高女),改撥給市立女子中學使用。民國57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奉命易為「台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至今本校亦維持專收女生之傳統,也為全市國中唯一女校,獨樹一幟打破自古以來我國傳統觀念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的社會積習,就像筆者母親被其父母取名為「罔腰」,當然也有「罔市」者屢見不鮮。 今昔之間,日據時代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簡陋三棟本造平房至今重建有八棟高樓,此外尚有自然科學館,中山館、圖書館、會議室、教師研究室,科技及電腦教室等,硬體建設日趨完備,培養五育均發展,如數理資優、科技、體育、音樂、美術、書法。舞蹈班,在全國表現極為優異頗受教育廳及市民的肯定,其精神延續著日據時代南二女創校固有傳統的美譽。 

撰文 李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