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與大榕樹 | 海東書院 |
台南運河話古今 | 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與台南神社 |
光復後的台南神社 | 台南萬壽宮的前生今世 |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上) |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下) |
檨仔林篇 | 清代石龜的腳蹤 |
厝邊頭尾兮故事(三) ∼台南運河話古今 |
|
在開台之初,台南到安平之間是一片汪洋浩瀚的台江內海,往來之間的交通工具自然以船為主。船經過台江內海來到台南赤崁,上岸的地點就在「大井頭」(今永福路二段)。依據陳文達《台灣縣志》所記載,來臺之人在大井頭登岸。此大井頭開闢以來,商賈日盛,船隻往來頻繁,且大井頭距台江內海不到一里之遠。 |
圖1/光復初期的運河,圖中尚有公共汽船行進者。 |
圖2/筆者走訪興建時的望月橋。 |
清朝統治台灣以後,台江內海泥沙淤積漸漸地形成陸地。到康熙末期,原赤崁大井頭之外,已經形成約有一里之遠的海埔新生地,此一里外的海埔新生地成為來臺之人登岸的新地點,名為「鎮渡頭」(今金華路四段、和平街、民生路二段交叉口)。 由於陸化的過程,並不是那樣地有規律,因此海陸並陳,形成了許許多多縱橫交錯的河道與港口。由臺江內海淤積形成的這塊海埔新生地慢慢地發展起來,利用此水利之便發展成新的聚落 |
圖3/民國60年代台南運河船塢的精精神石碑。 筆者(左一)與南台青果市場同業。 |
,「五條港」區域就是在這樣的時空之下大放異彩,成為當時府城,乃至全台灣最重要的商業地帶。
道光年間,台灣風雨暴作,台江內海積沙為陸,五條港淤塞僅剩硓石古石港勉強可渡,運河原本的功能大大降低。日據台灣時期,日本政府曾計畫挖濬安平至台南這一段舊運河以接安平港,但因舊運河淤塞嚴重且經費不足而作罷,改為重新挖掘另一運河,稱為「新運河」,對應於過去的舊運河。 臺灣光復之初,台南運河水面清澈風景秀麗宜人,岸邊兩條人力小船,自日據時代就有供給遊客承租。當 |
圖4/興建完成的望月橋。
|
時出入運河的船隻頗多,大多以近海漁船為主,又以澎湖及茄萣的船隻較多。運河也有專門載遊客的公共汽船,俗稱「碰碰船」,筆者小時候曾經乘坐到安平來回,當時票價比公共汽車便宜,單程約五角,船內座位可坐上20人,內外可站20人以上。河道的風光真是令人難以忘懷。 民國五十年代,是台南市近海漁業的黃金時期,漁船數量、漁獲量達到高峰,當時在台南運河的碼頭,有鮮魚拍賣市場,加上附近的南台青果批賣市場,大小船隻大多集中於此碼頭,週邊有許多家的製冰場、船五金及相關的漁市行口林立,成為全市最繁華的鬧區。滿佈的都是小噸數的機動漁船,安平港可以說是當時台灣最大的漁港。
然而在七十年代,中正路盲段及運河盲段遭台南市政府填平,興建商業大樓-「中國城」,並在運河水道中增建了數處的陸橋,通往五期重劃區。這些陸橋幾近水面,使得船隻無法進入,近海漁船的身影再也進不了台南市,而運河的商業運輸功能至此完全喪失!週邊相關產業生意一落千丈,只剩排放廢水功能,成為汙汙臭臭的運河,往昔清澈秀麗的運河蕩然無存,讓老一輩的台南市民感慨不已而年輕一輩的市民則望運河而卻步。 近年來,台南市政府積極推動整治運河,包括淨化運河水質、建設週邊景觀,如今的台南運河似乎正慢慢地改善當中。「台南府城都市發展月刊」第34期中提及有關運河再生的計畫-「運 |
河星鑽」,此計畫包含:河岸公園親水設計、河岸步道及環境改善、運河盲段再生及親水空間設計等多項新建設。此外,尚有學界的參與,以提供政府更多元的思考空間。
台南運河安平路段從中華西路至安億路,由東至西,原有臨安橋、望月橋、承天橋、安億橋等,而由北至南有新南橋、永華橋、安工四號橋、健康路的樂利橋等,整個河道共計8座橋樑。供車輛通行,但原橋樑幾乎與地面齊平,不利通航,不但影響水上交通,也無助都市景觀的美化。 |
圖7/安億橋全景
|
我們台南運河雖然是人工塑造的水道,但她擁有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歷史古蹟。某日早晨,我去參觀台南運河博物館〈原安平海關〉,沿著運河沿岸騎乘摩托車,一邊想著小時候運河的秀麗模樣,一邊看著正在改造的運河,我心中有了一個小小的夢想:「期待二十年後,台南運河百年慶,這裡會是一條美麗的藍色公路,遊客可以搭船欣賞運河兩旁的景緻以及設計感十足的橋。橋旁設有船塢,船塢可以有一些露天咖啡雅座供遊客休憩,或有週邊鄉里舉辦活動讓遊客一起來參與。遊客也可搭船前往府城歷史文化重心的中西區以及繁華的中正路商圈…」。 |
圖8/運河空拍圖
圖片提供/台南市政府都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