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與大榕樹 | 海東書院 |
台南運河話古今 | 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與台南神社 |
光復後的台南神社 | 台南萬壽宮的前生今世 |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上) |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下) |
檨仔林篇 | 清代石龜的腳蹤 |
厝邊頭尾兮故事(四) ∼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與台南神社 |
||||||||
台南神社乃日本據台期間,為穾念其親王北白川宮能久, 而將當時台南富商吳家的住宅改建為祭祀及保留該親王之遺物之用,此吳家指的是「磚仔橋吳」。談到吳家,除了這一段台南神社的歷史之外, 更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是另一段有關「吳園」與吳家的故事。 | ||||||||
庭園是遊息的地方,有的建構在宅第裡,或有另建林園為別墅。大者有山、有洞、有石、有亭、有水、有橋,曲折盤環,饒有泉石之勝。小者種植果樹,培植花卉,花木幽邃,亦極風雅。台灣近三百多年來,從荷據台灣時期有通事何斌建構的庭園至清領台灣期間又有分成宮署的庭園以及民間建築的庭園。百年歷史所建庭園甚多,但至今僅存四所,號稱為台灣四大名園,分別為台南吳園、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其中板橋林家花園以規模宏大取勝,而台南吳園雖較其規模為小,但吳園構築假山以及池亭的建置,堪稱民間庭園之冠,其他三所庭園更以吳園為鏡,吳園之美,吳園之雅,可見於此。如此雅緻又極盡奢華的吳園由誰所建?又是什麼樣的人物才有能力建構這樣的庭園?在此,我們以一顆很恭敬的心來認識一位重要的人物一吳尚新。
吳尚新,本名吳麟,尚新為其宮名,字勉之,號勵堂。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四月初四未時,誕生於台灣府治枋橋頭街。吳尚新的曾祖父吳國美(吳家第十世)於乾隆年間,由大陸泉州遷徒來台灣,故吳國美為吳家在台灣的第一世。吳國美生三子,長子吳元蒲,次子吳元光,三 台灣正式製鹽史自明鄭,在荷據台灣期間,所需用的鹽大都由大陸運來。爾後台灣南部漁業逐漸發達,鹽的需求 量日增,台灣四面環海,『煮海為鹽』是最簡便的方法,於是沿海多用這簡陋的方法製鹽自用。明鄭時期,實行殖產制度,改良製鹽的方法,選擇後來稱台江內海沿岸的瀨口地方(今台南市南郊五公里,鹽埕和喜樹間的無線電報臺東邊),正式製鹽供給軍用民需,開徵鹽稅,充裕稅收。台灣隸清以後沿用明鄭時期徵課鹽埕餉銀,作為台灣府的兵餉費用,鹽業歸台灣府管理,嚴禁人民私曬私賣,賣鹽者需前往台灣府治內(今台南市)的鹽館領單之 |
▲日治時代吳園 圖片提供/黃天橫
|
|||||||
後,憑此單據赴鹽場領鹽,再運賣各處。後因處理手續繁瑣,改由各縣的當地士紳承辦此業務,為各縣署販館,因此各縣的賣鹽者前往該縣的食鹽販館處領單,而不再特地前往台灣府治。因此各縣署的食鹽販館對於鹽業的推行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吳尚新的父親吳春貴也因為承辦台灣,嘉義兩縣署的食鹽販館號稱『吳痚O』 ,經營得當,家境日隆。
嘉慶十九年吳春貴將吳痚O所承辦的台灣、嘉義兩署販館業務交給他的堂弟吳春祿專責代為管業經營,自己則赴京出任戶部廣西司郎中。吳春貴擔任郎中期間,提議將台灣原本量鹽的方法改容量為重量,為求行衡量 |
||||||||
|
||||||||
吳春貴回台灣不久之後,便將吳痚O交給他的次子,即吳尚新主持。吳尚新除了接任原本吳痚O的食鹽業務,尚有一重要功績。台灣當時的鹽場都是闢建在台江內海沿岸附近,但因內海沿岸常受台灣特有的風災水害影響,以致所建鹽場屢次遭毀,一再遷徒,不斷地闢建。時至道光四年,新任台灣府知府鄧傳安令承辦台、嘉販館的吳尚新,辦理鹽場徙建事宜。吳尚新受命後即勘探沿海適宜場地,最後選定在大田場舊址北邊(即現在嘉義縣布袋鎮新厝仔地方),由吳尚新出資收購場地,並且籌劃築造改良新式鹽攤,為現在台灣最大的鹽場一『布袋鹽場』 ,奠下良基。 枋橋頭的吳家,自吳春貴承販台鹽,改革台灣量鹽法,其子吳尚新繼承父業並承辦鹽場遷徙重大工程,兩人對台灣鹽業的貢獻,實甚偉大。 吳尚新完成遷徒鹽場的任務之後,承銷食鹽業務大為發展,富甲一方。道光七年,吳尚新收購自宅北邊原荷據時期荷蘭通事何斌所構建的府第庭園,沿著地勢的高低構建庭園,並聘名匠仿照漳州城外的飛來峰的形勝,築造假山,池臺水閣,奇花異木,極盡美觀,名為吳園(俗稱樓仔內),於道光十年竣工(西元l830年)。因當時吳家的富裕為全郡之冠,房樓的美侖美奐,亦堪稱甲於全臺。所以台南有句俚語說:『有樓仔內的富,也無樓仔內的厝。』(意為即使有人財富可與吳園的主人匹敵,但若要論到住宅的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沒有房子可以比得上吳園。),『有樓仔內的厝,也無樓仔內的富。』(意為即使有人建造如吳園那般富麗堂皇的洋樓,可是若要論到財富,誰也比不上吳園的主人),就可以明瞭吳家當時的財富與宅第庭園構築精雅的一斑。也由於環境雅緻,很快地成為文人雅士以及地方士紳的聚會場所,也因此有相當多的詩歌為讚嘆吳園之美而做。吳尚新精心打造的吳園成為後來其他庭園建造的仿造對象,吳園也因文人雅士的聚集而成為當地的藝文空間。 |
||||||||
日據台灣時期,日本人的勢力也悄悄地進入美麗的吳園。吳園廣大而雅緻的庭園在當時常租借給日本人集會開宴之用,吳家宅院樓房的一部分也租借給日本人開設『四春園旅館』。日本據台後十二年,日本人欲籌建集會的場所(即台灣公會堂)時,便選擇吳家宅第為籌建的地點,經洽吳倫揚(吳尚新之孫)未果。後來受到種種因素的壓力之下,吳家不得已將祖產(地皮超過三干多坪)連同樓房、庭園一起賣給日人的台南廳以建設台南公會堂。日本人收購吳家宅地後即將北邊的吳園庭園池閣修建保存,將南邊靠枋橋頭街數座廳房撤除,建 築為台南公會堂,而日本人在吳府一角所經營的四春園旅館,逐漸繁榮改建為日式房屋,為台灣有名的旅館,所以凡來台南的名人皆住宿此處。 |
||||||||
▲日治時期台南公會堂圖/黃天橫提供
|
||||||||
『台南公會堂』建館工程在明治43年(西元1910年)九月開工,由台南廳技師矢田貝睦負責設計監造,隔年二月正式完工,為台灣最早創建的公共集會建築物。吳園雖已易主,但因被賦予舉辦公共集會之功能,因此成為民間學術、宗教、技藝等機關的集會場所,舉凡各種會議、展覽會等都會在該館舉行,如此盛況直到日本開始部署南太平洋戰爭,日本軍徵用吳園後才趨於衰敗
。 |
||||||||
▲整修中的公會堂/攝於2006年12月10日
|
||||||||
二次大戰後,台南公會堂的盛況已不復見。爾後國民黨政府來台,原本日治時代的政府建築都歸由國民政府管理,台南公會堂也是其中之一。大批的部隊與軍眷進駐在台南公會堂,往昔吳園庭園之美以及日治時期台南公會堂的集會功能,蕩然無存。剩下的是隨意搭建的違章建築,以及因無人管理而導致整體環境殘破不堪,成為髒亂的死角。 那麼,這個曾經美麗曾經繁華的空間,後來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民國四十三年,該處改稱為『台南社會教育館』,將駐軍部隊,軍眷住宅,違建戶撤離出吳園與公會堂的公共空間,以作為推行社會教育之用,曾經熟悉的公共活動空間又再度和市民共同生活。民國七十三年,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成立後,已經改為台南社教館的公共 集會功能逐漸被取代,隨著時間流轉,這處空間又再度被世人遺忘。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台南市政府審核民生綠園旁日治時代的建築物,最後決議十三處的建築物列為『市定古蹟』,深具歷史意義的吳園與台南公會堂,在這一次審核中終於被納入古蹟中,並且進行古蹟的維護及重建工程。目前,這個空間也即將成為『吳園藝文中心』,再現百年前吳園濃厚的藝文風情。 撰寫此文的同時,筆者為能更深入了解吳家的家世與歷史,特地前去拜訪吳家後代子孫中的兩位:一位為吳源達,另一位為吳源慶,而吳源慶家就在今府前路建興國中旁今改行賣起米糕油飯距離莉莉水果店很近。過去,筆者家中除賣水果之外,還給一百多位的上班族月結包飯(台語:貼食),在便當裡面會放半顆鹹鴨蛋,當時便當裡面的鹹鴨蛋就是向吳源慶一家購買。記得約在民國50年,母親常派遣筆者到吳家買鹹鴨蛋,吳家的房子有著四扇橫向的木拉門,每次走到吳家門口,他們的家門幾乎都是緊閉的,拉門只剩一狹縫,筆者常常從門縫觀察吳家人的工作情形,裡面的人會拿著兩顆蛋開始互敲,然後非常仔細地聽著兩顆蛋敲出來的聲音,藉由聲音來判斷鴨蛋的好壞。如今想起,甚感有趣,此次前去拜訪吳源慶一家,特地詢問老闆娘當年如何利用這種方式來判別蛋的好壞。在與熱心的老闆娘道說兩蛋互敲,好蛋則聲音清脆響亮而聲音低沉者蛋殼必有瑕疵,好蛋可做鹹蛋或皮蛋,有瑕疵的就廉價由麵包店收購或母親買來煎荷包蛋之用,聽完老闆娘一席話,兒時的點滴回憶又鮮活了起來,還記得那時鹹鴨蛋買回來要剖半,筆者的母親總是能將包覆在蛋白裡面的蛋黃玩o公正一邊一半,筆者偶而也會幫母親剖蛋,但不如母親刀法俐落,剖得漂漂亮亮。 本次撰寫有關吳家家世以及吳尚新的相關資料,皆是由吳源慶以及吳源達兩家所提供。在訪談中,吳源慶的妻子傅美麗女士提起吳尚新時,稱呼他為『尚新祖』 ,崇敬之意溢於言表。熟知吳園的起落以及起造台灣名園的名人吳尚新,讓我們更能珍惜以及重視自己在地的文化資產。然而,為吳園重生感動之餘,卻有另外一件令人震驚和惋惜的訊息要與讀者分享。民國七十八年及七十九年,報紙刊登有關吳家的消息,報導指出百餘年前府城聞人吳尚新之墓,面臨迫遷,千坪古墳不保。 |
||||||||
|
||||||||
吳尚新之墓本來位於台南縣仁德鄉三甲村保安工業區奇美仁德總廠前方田間,墓碑長一百十公分,寬七十七公分,上刻安平皇清誥授中議大夫刑部四川清吏司員外郎加四級勵堂吳公佳堂,咸豐三年歲次癸丑季冬月等字,碑旁有雕龍,造型極美。據當時土地所有人朱森永指出,吳尚新所葬之處在日據時期確為吳家所有地。但光復後由於沒人申報,故登記為國有。該土地幾經轉賣,最後由他本人取得。朱森永先生並表示該地所葬吳尚新,請求吳家拆遷墳墓交還土地,並申請仁德鄉公所調解委員會調解此事。
當時,吳家後代子孫吳源慶等人一方面開始深入調查事情的始末,二方面尋求成大歷史系數授黃典權協助處理此事。黃典權曾於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三日行文向內政部申請吳墓園指定為古蹟,該部於四月十三日以文號為台(78)內民字第693956號函覆;黃典權教授認為吳尚新在台灣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應將其古墓列為古蹟保存,黃教授並去函請求文建會勘查保存。後來文建會派一輛大巴士的勘查人員,但因天空不作美,當日逢下大雨田裡寸步難行,遠遠觀察,看不清楚而作罷,故無法列入古蹟。 |
||||||||
|
||||||||
安置於大南門城碑林後方。與其說安置,不如說棄置。本次與吳家後代子孫之一吳源達碰面,談起此事,吳源達表示曾多次前往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反映,能將他們尚新祖的墓碑栘往吳園放置,而文化局總是客氣的回應,市府有經費時必會安置的,如今已過一年多尚未獲消息。在先前因文稿的需要,筆者向台南市資深文獻委員黃天橫調借吳園老照片,幾天前黃委員帶相片南下,並了解吳尚新墓碑的下落,吳源達也到現場,懇請黃委員協助吳尚新能回歸吳園的老家,至於經費問題,家屬願籌資興建。 |
||||||||
|
||||||||
|
||||||||
|
||||||||
|
||||||||
|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後,日本政府為紀念這位親王的攻台事蹟以及為了將日本精神強植入台灣人民,使台灣人『皇民化』,因此開始在各地興建神社。
台南神社擇址於和北白川宮親王有淵源之『御遺跡所』建立神社。日軍攻台南期間,北白川宮親王第一晚先寄宿在張厝(今中正路與忠義路十字路口東南角,土地銀行對面。),第二晚則寄宿於當時的宜秋山館。該親王逝世後,日本人於明治35年(西元1902年)就吳宅(宜秋山館當時為吳汝祥所有,吳汝祥父親為吳尚震,與吳尚新為堂兄弟。)位址,建立『北白川宮御遺跡所』,隸屬當時的台灣神社管轄。 母親表示曾在台南神社內見到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遺物。筆者的母親出生地位於御遺跡所的對面其中一戶宅,與吳尚新後代子孫吳源慶一家相鄰幾戶而已。當時筆者母親家中飼養牛隻,卻因為住家對面即為御遺跡所,日本政府認為在神聖的御遺跡所附近養牛甚為不雅,便派遣日本警察令筆者阿公一家遷家,筆者阿公將原本位於御遺跡所對面的住家賣給一位姓羅的人家,筆者阿公則帶著一家大小遷至現今體育館附近。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御遺跡所』擴建為台南神社,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竣工。爾後,日本人又逐步收購『御遺跡所』相鄰的全部土地,將台南神社再度擴建,其腹地之大,可分為內、外苑,內苑為台南神社之主體建築與參拜神道,外苑則設立台南神社附屬建築、庭園,以及樹林等。 |
||||||||
|
||||||||
神社神苑於昭和10年(1935年)動工,昭和12年(1937年)竣工。內苑東自永福路西至忠義路,北自友愛街南至府前路,而境內除有特殊日本社殿建築、參拜道、鳥居,大門口擺有一對精雕的石獅,及神殿前有一對青銅製造型奇特的銅獅,還有二隻雄馬,加上花崗石燈柱,整個環境嚴肅優美;外苑西自忠義路東至南門路,北自友愛街南至府前路,境內靠友愛街有日本傳統社殿武樣的『武德殿』。武德殿的建造起因於日本人為提倡武士道精神。神社外苑的中心有座由花崗石建造的泉水池(光復後,俗稱成功泉。),日夜不息地湧出泉水,供祭拜的人洗手喝水之用,泉水流入由大石頭構成的一條小溪,溪的中間又有座由大理石建造堅固而美麗的拱形橋,成為外苑最特殊的造景。 清代,吳家所打造的兩座庭園,皆因秀麗雅緻而吸引許多文人雅士聚集。日據時期,吳園成為台灣公會堂,宜秋山館則成為紀念北白川官能久親王之御遺跡所,爾後又擴建成為台南神社。時間流轉,空間也跟著變化,當二次大戰後,日本戰敗,台灣這塊土地再度回到中國人手中。不同的統治者,又會在這塊土地上演什麼樣的故事?下一期厝邊頭尾的故事,將故事的時空再往前推進到臺灣光復以後。日據時期的台南神社,在新的時代之下,又會形成什麼樣的 新樣貌?敬請期待。 |
||||||||
|
||||||||
註 : 吳道源醫師生於西元1868年,牛挑一彎人(牛挑灣,今嘉義縣朴子市松華里與梅華里一帶),1889年進入神學院就讀,後轉醫館學醫,學成後在府城行醫。吳道源醫師曾於1902年購地贈與教會土地以建構新禮拜堂,此禮拜堂即為後來的太平境教會(台南市公園路六號)。爾後吳道源醫師前往廈門鼓浪嶼行醫,至1926年返台,翌年三月於台南市長樂街設立診所行醫,四月創設台南真耶穌教會。 參考文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