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與大榕樹 | 海東書院 |
台南運河話古今 | 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與台南神社 |
光復後的台南神社 | 台南萬壽宮的前生今世 |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上) |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下) |
檨仔林篇 | 清代石龜的腳蹤 |
厝邊頭尾兮故事(六) ∼光復後的台南神社 文•圖/李文雄(莉莉水果文化館) 西元1895年,台灣正式成為日本政府的殖民地,台灣雖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同為日本政府的殖民地,但是日本卻積極進行台灣日本化,希望減少與日本本土的差異,而興建神社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藉由各地的神社,日本人可以達到教化台灣人,使台灣人「皇民化」。 這股東洋勢力在這塊土地上整整蔓延了五十年,直至西元1945年。五 |
圖:日治時期的台南神社每月15日及30日或慶典,都會安排學生代表到神社 祭拜行禮,圖為約攝於1943年的南二女(今台南女中)學生行鞠躬禮情形。(翻攝自南二女畢業紀念冊) |
十年的日本文化,的的確確在台灣以及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們產生極大影響。當下一個統治者-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眼見此景,在民族情節的催化之下,展開大規模的去日本化運動。當年日本視為皇民化的重要工具-神社,成為國民政府首要的「整治」對象,國民政府為「消除日本國家神道信仰痕跡」,原台灣各地的神社,遂一一改為祭祀英雄(當時以祭祀抗日先烈為主)的忠烈祠。 初期,許多忠烈祠仍保留神社大部分原貌。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蹟要點」,一時之間,台灣各級政府機關更大力剷除日治時期殘留的建築、象徵符號,磨去日本天皇年號,相關徽誌,改為民國年號、國徽等。由神社改建的忠烈祠,部分仍依稀可見殘存遺蹟,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不一而足,由台南神社改建的台南忠烈祠也不例外。 |
||||||||||
圖:日治時期位於今忠義路上的台南神社,其神社建築中用來做為入口、具有劃分俗界與聖域象徵且有強烈精神意義及場域隔離功能的鳥居,已改為公十一停車場入口處。(翻攝自南二女畢業紀念冊)
|
當時在永福路與友愛街一帶曾有一個熱鬧的集市,民國45年為進行友愛街拓寬工程,而將附近的攤販集中到忠烈祠附近西北角一帶(近友愛街)的友愛臨時市場。筆者就讀初中時(約民國51年左右),中午吃飯時間也會到那裡的市場吃所謂的「外省麵」,即陽春麵,一碗麵料多又大碗,價格便宜,即使已過數十年,依然記得當時吃麵的滋味。 「老黃陽春麵」的老闆,黃濤溢先生,是當時國民政府軍的退伍憲兵,於十八歲入伍,三十一歲退伍,退伍時(民國50年)僅領到九百元的退休金。他一個人隻身在台灣,為了謀生,便來到當時的友愛臨時市場,找了一家李姓麵攤當起學徒。一開始當學徒只能在一旁負責洗碗,磨練一段時日,學了一些功夫之後,自己也攢了些錢,便花了一千七百元買下一個賣麵用的推車,後來在今永福路與友愛街交叉路口的西南一角,開始自營麵攤,麵攤幾經搬遷,最後座落在今府前路上。 筆者一直是老黃陽春麵的忠實顧客,初中求學時期常去那裡吃麵。筆者退伍之後,在友愛街南台青果批發市場上班,早上四點多就要去拍賣水果,市場告一段落常常已經九點半以後,便和幾位同事一起前往老黃陽春麵吃麵。筆者如今也已有一把年紀,仍然三不五時到店裡吃麵,憑著數十年和老闆與老闆娘的交情,每到店裡吃麵,老闆娘早已知道筆者要吃哪一種麵。 |
|||||||||
|
||||||||||
這位黃老闆娶了一位台灣太太,也就是現在「老黃陽春麵」負責煮麵的老闆娘。老闆與老闆娘兩人相差三十一歲,當時時興外省官兵迎娶台灣姑娘,黃老闆辛苦經營小麵攤,省吃儉用奮鬥了好些年,才有錢娶太太。如今的老闆娘回憶這一段往事,笑著說當初黃老闆到她家提親,看著照片感覺不出對方有大自己這麼多歲數,倒是對於相片中的人,越看越對眼。婚後,夫婦兩人一起經營麵攤,育有五子,努力經營數十年,從一個小麵攤做到在府前路上租下一個店面經營,目前老闆娘的大女兒也在台南市平通路499號開設分店。黃老闆目前八十餘歲,已不負責店內的生意,主要由老闆娘負責煮麵與經營。筆者一邊吃著麵,一邊回憶往事的總總,也讓自己想起那段拆遷友愛臨時市場的往事。 是的,友愛臨時市場在筆者初中那段時間是非常熱鬧的,然而,市場縱然熱鬧有趣,但也只是暫時棲身於當時忠烈祠的一角,終究還是有遷移的一天。 |
為承辦第二十五屆台灣省運會,當時的台南市長林錫山下令興建大型體育館,時為民國58年。市政府規劃,遷建當時的忠烈祠、民眾服務社和救國團,使圍繞著府前路、忠義路、友愛街和永福路的七千多坪土地,可以興建「文化體育中心」,文化體育中心包含三棟主要建築:文化大樓、中山堂,與體育館。除了將當時的忠烈祠遷移至健康路體育公園東北角,重建「國民革命忠烈祠」(即台南忠烈祠現址),同時興建距離神社不遠處的新友愛市場以容納原有的友愛臨時市場,在新市場尚未建好之前,原本在友愛街附近的攤販則被集中至永福路巷子內的「檨仔林廟」附近繼續經營。 待新的市場建造完畢,市政府要求檨仔林廟附近的攤販前來抽籤決定位置,原本市政府規劃新市場一共近七十個攤位,但後來發現攤位不足,再緊急增設。這些攤販抽籤決定好自己往後的攤位之後,還需向市政府繳納權利金與攤位租金,攤位租金以當時的物價來衡量算是相當昂貴,但為了有一地容身,這些攤販也想盡辦法籌到錢,在新的友愛市場,開始新的買賣 |
圖:文化體育中心當初的設計初稿,登於「台南市政」第18期(民國58年6月出版)之封底。 圖:民國59年完工後的體育館。 |
生活。新的友愛市場開張至今已過35年的光景。筆者為了得知當時友愛市場整個的搬遷過程,特地前往今友愛市場,訪問幾位已在該地經營許久的老闆們。 |
當時文化體育中心的預定地,正是當時的忠烈祠所在地,所以必須將忠烈祠搬遷。遷移的過程,也將許多原本屬於台南神社的建築一併遷往新的忠烈祠處所。屬於台南神社的建築和庭園造景早已所剩不多,其中一對青銅馬尚被保存下來,實屬可貴。然,仔細觀察現存台南忠烈祠的這對青銅馬的腳和尾巴,皆有被再「處理」過的痕跡。 |
|
竣工。完工後的體育館,除了作為許多活動的舉辦場所,竟也意外成為當時黨外人士的重要集會地方(當時的黨外人士一般是指反對當時國民黨的人物)。每當到了選舉,尤其傍晚以後,體育館的周邊道路,還需進行交通管制。民國80年七月,台南市長施治明下令將體育館拆毀,並在原址興建公11地下停車場及地上藝術公園。 |
|
記得此一工程一再變更追加預算,進行了好幾年才告完成。結果此藝術公園以及停車場的使用率遠遠不如過去的台南神社與體育館,藝術公園西北角的榕樹下目前已成為老人喝茶下棋閒聊的地方。 |
筆者,一個在地人,看著這段歷史,不禁
由衷生起一個夢想:將目前藝術公園打造成為外地觀光客造訪府城的第一站,藝術公園的中心可打造小型府城的古地圖,等於縮小版的台南古城模型,該模型延伸到安平古堡至億載金城,讓遊客對於府城歷史時空有大略的了解,觀光客從藝術公園離開之後,便可前往歷史古蹟參觀遊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