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後民國35年原來的臺南神社改建為忠烈祠,大門口橫樑寫著「浩氣千秋」四個大字,救國團約民國41年駐進內苑右側,外苑於35年成為臺南市立中學,民國42年改為忠義國小,原有的造景卻因學校廣建而逐漸廢除。而整個園景精製的燈飾已不見了,更可惜的其中有一隻青銅製的馬,前腳及尾巴亦被鋸斷了,僅見園內各種的樹木越來越壯大雄偉。而周圍的環境成了孩童的戶外樂園。說到玩的方式琳瑯滿目,有玩彈珠、尪仔標(臺語)傸樹奶(臺語)、打香煙盒(尤其美製黑貓、海賊及臺灣的寶島牌是大家的最愛)、劃二線以銅板或石頭投準賽─報巡(臺語)、訂干轆(臺語)還有灌肚爬(臺語)、鬥蟋蟀、更有地上劃一劃就可下棋及跳格子的各種遊戲...等等,當然筆者也是當時玩家之一。記得神社內有廠商在園內一對一對的打黃麻繩成了當時的特色,據說其工資一天五角。到民國45年友愛街為了拓寬道路,將集市的攤販集中在忠烈祠西北角一帶為臨時菜市場,至民國58年市長林錫山下令興建體育館,將忠烈祠遷移至健康路體育公園東北角,重建「國民革命忠烈祠」,而體育館於民國59年竣工,於80年7月拆毀,興建公11地下停車及地上藝術公園至今的風貌,而公園的西北角的榕樹下為老人喝茶下棋閒聊的好去處。「公11地下立體停車場」及地上「示範公共藝術公園」,其公園最大的意義是結合臺南府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特色,提升環境生活品質與市容景觀,並透過公共空間的環境造形藝術,融入古都風情與現代生活,喚起市民對文化建設的省思與啟發,亦是藝術工作者殷切期盼的。
撰文李文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