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社區果樹系列

社區的水果樹系列
孔廟東北角友愛街旁老蓮霧樹

圖/文 莉莉水果店•李文雄                            

   行道樹是現代人最好的朋友,它不只能美化市容還能提供庇蔭和吸收塵埃、噪音,也可製造浪漫的戀情,尤其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每株樹的葉子,以及它的花果在各個生長階段的變化中,我們不時可觀賞自然美麗的樹姿,享受散發出濃郁的花果香味,那是多麼迷人的居家與活動環境,無不使人讚嘆激發我們學習、欣賞、品味和想像的興趣。
   位於孔子廟內的東北處,塔狀的文昌閣邊,南門路及友愛街口,你可發現每年仲夏時節就有結實纍纍的四棵蓮霧排成一字型,靠北南門口路有二棵俗稱「新市仔白蓮霧」,品質優,有特殊的香氣,但因果粒小產量低,在市面逐漸少見。筆者有次在文昌閣下巧遇以孔廟為家的方氏第三代,方省雲先生說第一棵的白蓮霧樹,在民國34年3月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砲彈炸斷樹的主幹,僅剩一小節的樹頭,歷經50多年才又長成如今的樹欉,向西第三棵是屬大紅種的蓮霧,俗稱本地種,果型最小,果色紅美,糖度低,且稍帶澀味,是台灣栽培歷史最早的品種,此棵蓮霧長期受到高大的龍眼樹所遮蓋,而一般的植物其「生長素」是依照光率的多寡而受影響很大,此棵由於向光側分布較少,生長就較慢,其莖部自然朝著有光的方位彎曲了,外觀上很難斷定它的樹齡,而最西面的一棵蓮霧樹因陽光照射良好,樹形大而茂盛,當然開花結果較正,其果粒中等,但尚不如市面上南洋品種的大,果肉常含一~二粒種子,屬斗笠型的淡紅色種。
   此四棵蓮霧樹據說樹齡約有七、八十年,雖不比專業栽培的好,但它卻是自然農法屬純有機的蓮霧,每當成熟階段常慘遭病蟲害的侵襲,尤其是雀鳥、白頭翁、綠繡眼及松鼠的最愛,平常只要微風一吹向蓮霧樹,地上就可聽到碰!碰!好幾粒蓮霧掉下來的聲音,滿地都是跌破的紅、白蓮霧,有時候我挑選幾粒較完整的蓮霧來吃,雖然不如店裡賣的又紅又大,光澤好,糖度高,但唯有這裡才能吃得到的古早味,果粒小,種子大,糖度低,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帶有外來改良品種所沒有的傳統澀味,也是我小時候所吃的純蓮霧味,那充滿著懷舊的滿足感是難以言語的。
  孔子廟〈創建於1665年〉「左學右廟」曾是台灣地區最高學府,所以有「全台首學」的美稱,府學以入德門為入口,明倫堂為主體,更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堡壘,牆壁上有趙孟頫所書大學章句,西側牆壁則書「忠孝節義」四大字。每年逢畢業季都有一群群的應屆畢業生來此拍照留念,祈望畢業學生們來此留影真的能實踐,「敬愛順從父母,尊重別人」、「盡己」、「為人」、「見利思義」的情操作為處世的原則才有意義。記得今年新春,好友張松壽老前輩,他是農改場退休的書法老師,送我一幅書法,上面寫著「養子辛勤不計算,幾人孝道學先賢,成家立業他鄉去,父母無依最可憐」。這是他老人家路經校門口有感而題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古訓有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憾事。有一天一對母子在店裡邊吃邊談掛在牆上的書法字句,不久後,我發現作孩子的無所反


 

 

應而作母親的卻含著淚在吃水果,令我感到一陣心酸。自從看到那一幕後,就將字畫從原本懸掛在店內的樓梯牆,移至二樓的文化館。
   就在明倫堂的後方蓮霧樹前,有個孔廟建築組群中甚為奇特的建物-文昌閣〈建於1712年〉,一樓方形,二樓圓形,祀文昌帝君,三樓八角形,為祀魁星之處,故又稱魁星樓,是台灣本島唯一有魁星樓的地方,為台灣民間習俗中祈求功名「獨占鼇頭」,讀書人喜於祭拜之神,此閣樓因樓梯陡峭,木板結構無法負荷大量人潮,因安全的顧慮,平常內部不開放參觀,但每年進入七夕或入學考試季節,就有考生紛紛前往文昌閣前的桑椹樹及桂花樹,掛滿了祈福卡成一奇景,有的是親自寫來掛,有的是親友代求的,也有的將它做成紙飛機直接射進塔內,更有些民眾私自闖入文昌閣,廟內管理人員巡視時,曾經發現祀奉朱文公神桌上,放有兩張考生影印准考證,而令管理單位擔心怕發生意外,可見魁星至今在讀書人的心目中仍佔有崇高地位。
   文昌閣的四週及南門路的行道樹,種植有無數種的花與果樹,初春時有蓮霧花、芒果花、桑椹、蘋婆花(鳳眼果)龍眼花...等正是綻放的水果花香,初夏有雞蛋花其花瓣有如小風車,令人想起迷人的南國風情,樟樹的莖葉楺之有特殊香氣,又有驅蚊的功效,造型可愛的玉蘭花、鷹爪桃花,及可做圍籬的七里香,還有未開花時看起來如七里香的樹蘭及大紅亮麗的鳳凰花...等等,由初春到秋冬,整個園區始終有開不盡的花兒,放不盡的芬芳及成熟的水果香味,環繞著這古老的歷史建築,是彌足珍貴的綠色資產,也懸繫著濃厚的鄉土情感。
   筆者家位在孔廟園區內,每當路經此段時,尤其在靜謐的夜晚,從孔廟的牆邊散發出一種誘人高貴的香氣有時候我會駐足坐在石椅上,好好的享受來自何品種花果香,就如喝入清涼濃濃的綜合果汁,能吃出各種的水果味道,如欣賞一曲美妙的音樂,試圖能聽出其樂器的合音來。在這鳥語花香多姿多采的大自然,不因科技改造走向文明而漸漸遠離這生生不息的天地萬物,只要人人關懷大自然她是永遠不會讓人失望的朋友,她的奧妙和神奇,千古以來啟發了無數人的智慧,也安慰了無數人的心靈,使古蹟與歷史、文化與生活,皆能在孔廟得到融會貫通,套句何培夫教授的話「歷史不再枯燥、古蹟不再孤寂、文物不再沒落。」有幸居住在府城,每天所踏的土地,舉目所望的景物是多麼古典優雅的環境,是何等幸福美滿,深盼我們更能以感恩的心,共同以行動來愛護這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