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Annona Squamosa L.
英名:Sugar apple、Sweet sop
別名:釋迦、梨仔、佛頭果 |
|
|
|
|
|
由來: |
|
番荔枝屬番荔科多年生小喬木,原產熱帶美洲,據台灣府誌記載係由荷蘭人引種入台栽培,迄今有400餘年之歷史;又自「番邦」引入,所以稱為「番荔枝」。
番荔枝果實表面由後多突起之鱗目所形成,外表很像釋迦牟尼佛頭,因此國人習慣稱呼「釋迦」,又有些果農為避免食「釋迦」,對供奉釋迦牟尼佛祖者有失虔誠不敬,故將釋迦改稱為「梨仔」。
|
|
|
|
|
|
品種: |
|
番荔枝主要以種子播種繁殖,其實生苗變異不大,目前栽培品種(系)主要有細鱗種、粗鱗種、軟枝種、都蘭種與大目種等五種,其特性如下:
一、細鱗種:果表鱗目小,鱗溝淺平,鱗目為黃色或淺綠色而平滑,產量高,果實小,果肉利用率低,商品價值差,種植面積小。 二、粗鱗種:果表鱗目突起,硬熟期鱗溝開裂,呈奶黃色,果實中等大小,果粒比重大,肉質與風味不錯,果肉利用率高,商品價值高,外觀成熟度尚明顯。但易受氣候逆境與環境等影響,夏期果與冬期果之產量不穩定,易導致減產,栽植面積有逐年減少情形。
三、軟枝種:果表鱗目大又突起,巷為深綠色,明亮度低,鱗溝閉合,達適採期展開不明顯,由外觀較難判定成熟度,果形大,果粒比重較小,果肉利用率低,口感稍差,且果實易軟熟,然產期早,產量高且穩定。
四、都蘭種(77-L1):果表鱗目大且突起,明亮度高。果實硬熟期鱗溝展開,呈奶黃色,外觀成熟度明顯,商品價值高,採後櫥架壽命較長。果實比重大,果肉利用率高,肉質佳,風味口感良好,產量穩定。
五、紫色種:自國外引進,鱗目呈紫紅色,鱗溝深且亮麗,果實中等大小,口感風味較之粗鱗種等稍遜。 六、大目種:果表鱗目淺平,鱗溝不明顯,果實甚大,可達1200g以上,果實比重小,肉質與口感近似軟枝種,糖度較低,約為18-20度Brix,然果肉利用率高。
|
|
|
|
|
|
產期及產地: |
|
|
台灣早期所種植番荔枝,僅為中南部庭園栽植或坡地小面積種植,管理粗放果實小,產量低,且一年僅採收一次,即生產7~9月之果實,商品價值差。近年來由於農政單位,積極的輔導番荔枝產期調節及栽培技術的改進,經實施培養夏期果(正期果)之冬季修剪,及生產冬期果(倒頭果)與秋期果之夏季修剪,使每年的果實除了4~7月中旬,無果實供應外,其餘皆可吃到新鮮味美的果實,尤其每年8~9月間及12月~翌年元月間為盛產期,果實大,品質佳,農民收益大為增加,也逐漸的有規模的種植,尤其台東縣地區大力推廣。目前已成為一項新興特產的經濟果樹,為本省主要盛產地。
|
|
|
|
|
採收: |
|
|
番荔枝花後約125天果實成熟而具有後熟作用,需要軟熟方可食用,因此果實達硬熟期,應適時採收,其採收標準須
視果實表面鱗目間之鱗溝展開,並顯現奶黃色時表示已可採收,如採下成熟度不足,將無法正常軟熟,果實終將變黑,而無食用價值。番荔枝果實採收後,宜放置陰涼通風處,避免相互碰撞,出售時應按重量、外觀、色澤、成熟度與缺陷等特性分級包裝,建立商品信譽。
|
|
|
|
|
功能: |
|
|
|
|
|
選果: |
|
|
選購番荔枝,應以果實大、鱗目間展開、鱗溝呈奶黃色,鱗目大且一致者,果肉率高,果形圓整端正完好,無畸形、無裂果,沒有病蟲害及藥斑,食用時之軟熟度,以果實可輕易剝開,果肉尚「綿綿」為佳,勿太熟否則會呈現流出汁液而變味。如將己軟熟的果實,置於冰箱中冷藏尚可延續數天,取食時清涼香甜,風味不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