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第24期目錄:  小果蕃茄 || 老照片的故事 || 水果透視 || 看見與分享
現在位置 >> 首頁>>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圖此照片於台南市中區的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台南雨大古剎。法華寺原是明鄭參軍李茂春所築草盧寄情之處名日「夢蝶處」,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僧人們改為陶瓦,更名「準提庵」,第一任台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康熙47年(西元1708),鳳山知縣未永清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
  法華寺位於小南城外環境幽深清靜,其東側有條溪仔墘溪又名竹溪,其溪水來自東門外太爺廊前,經糖業農場蓄水池,穿越桶盤淺南山,由鹽埕出口,注入台江。於乾隆30年(西元1765)法華寺已成邵城的名勝,台灣知府蔣允焄引用此條溪在寺前加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其被命名為「南湖」,。每逢端午,蔣知府更召妙齡女郎,衣著輕紗,手持畫槳,競渡西湖,傳為風流雅事。也是府城三大民俗之一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因為湖形狀像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其湖畔建有南湖書院,池的南邊還建了一憧榭台叫「半月樓」。在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台南市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對部分被炸燬嚴重,重修後大多改建為鋼筋混泥土仿木結構的建築。法華寺左側於民國15年所建的納骨塔其前面的圍牆上,還保留著不少石刻碑記,如:陳永華的「夢蝴園記」碑,堪稱重要文物。
  此外,值得一提的有趣之事,是在納骨塔圍牆外面刻有一塊如今字跡已模糊不清的石碑是同治二年(西元1863)立的示禁碑記,寫著「嚴禁住持軍民捕魚」,令到此參觀的遊客不禁會心一笑,據資深史蹟研究的郭榮先生自述,當年南湖內應有不少魚蝦等水中生物
,且前往捕捉的官兵民眾甚多,甚至有僧尼,但出家人不吃葷,不殺生,如果說出家人敢吃葷,似乎不可能,那為何還要捕魚?實在是令人迷惑而覺得諷刺的一塊石碑,此事對現今的人只能將之解讀為當時可能是國計民生面臨經濟困境,僧尼為了生存只好捕魚販賣,以補貼生活費用的可能性較大。但不知如此行為難道就不算犯了殺戒嗎?就因軍民僧尼捕魚之事被官方發現,而立此嚴禁捕魚碑於法華寺圍牆外側,可謂既諷刺又有趣,也許就是這個緣故,此一石碑不像其他的
石碑被重視,未加保護任由風吹雨打,以致日漸風化,字跡不明,甚至多字脫落。甚盼有關單位能以古蹟的價值觀加以維護,否則在過一段時日,就會消失在風雨中。
  如今年代久遠,又遇大風雨山洪爆發,挾帶大量砂石,使竹溪逐漸消失成為水溝,而寺前南湖早已消失成為今日府連路與健康路一帶寬闊馬路,當年遊湖賞月,龍舟競渡的美景,無蹤追憶;寺前的「法華寺托兒所」,其建地時是土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