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恆的天空
|
四十多年了,我終於可以走出這樣一個「殼」,我終於可以清楚的面對自己,坦然地面對別人…….。沉靜、害羞、笨拙加上瘦弱,應該是從小自我認定的形象,這樣自卑的特質,正因為我一出生,就由黃家送到了周家。早熟的我一直知道我跟媽媽有多麼明顯的不同,她白白胖胖,皮膚極好,她能幹,有個性……,而我卻連一絲一毫也不像她!
小鎮上好像誰都知道我,誰都想關心我:「周太太,怎麼素瓊還是這麼瘦啊?」天生的瘦卻成了媽媽偏心的最佳說明。我非常討厭這些表裡不一的關心,不但刺傷了媽媽,也刺傷了我!可是我只會呆呆地站著,不知該說些什麼……。
爸爸是老師,在那個年代應該是生活小康才對!無奈我的體質太差了,記憶中的自己永遠像個小可憐,不斷的生病,發燒,鎖骨斷裂,腳踝被腳踏車捲進去,胸部被熱稀飯燙到,右膝蓋扭傷半年……,我對自己太不滿意了!爸媽在有限的薪水中,總要挪出我的醫藥費,而我半夜發高燒,媽媽請楊醫生到家來打針,這樣的情景總要不斷重覆,但我也清楚地感覺到,媽媽始終努力的面對,真心地疼著我、擔心著我…….,我的病痛在成長的歷程中,彷彿是一個必然,而媽媽所承擔的壓力與惶恐,是我不太敢再回首的一種心痛啊!
|
|
|
媽媽是不願意看到我受委屈的:調皮的男生欺負我,她一定要到教室找那些男生「警告」他們!半夜蚊子叮了我,她一定幫我擦上萬金油,打死蚊子才入睡,而且還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雙腳,可不能變成紅豆冰哦!」五年級了,老師問:「現在誰還讓媽媽洗澡啊?」當我舉起手,發現原來我是唯一!南女和師專都考上了,我自己選擇了師專,媽媽不答應,最後竟然還哭著向我抱歉,認為這樣是虧待了我……。
我的成長就在這樣一種,認清自己的「自卑」和無微不至的「幸福」中矛盾的向前走著….,我仍然是瘦瘦黑黑的,媽媽當然還是白白胖胖的,站在她的旁邊向別人介紹:「這是我的媽媽!」別人不相信,我會說:「我像爸爸!」然後和媽媽相視一笑。
大概自小被呵護慣了,我有些嬌嫩,有些稚氣,真的不能幹!但是我一直享有的愛,讓我懂得再去愛!我從自己的成長背景,以及媽媽身上,不斷的領悟、學習。而媽媽在我身旁,一直像一棵大樹,始終是我最大的依靠。「我愛媽媽」這句話太平常,我只知道媽媽已經成了永恆的天空,暖暖的陪伴著我直到永遠。
謝謝您!我的媽媽! |
|
|
台灣俗語
※ 抱的貓,咬爪鼠。 Pho--e niau, boe-ka jiau-chhi.
文化貓也。 用做警語。教訓為人父母,絕對不可溺愛兒女。照顧的太週到的話,孩子可能失去適應力和創造力,如同「抱的貓」,已經退化(進化?)成寵物,就是「大腸告小腸」,也只能忍耐等候主人的垂憐。
抱的貓:喻指備受寵愛的孩子。大腸告小腸:飢腸轆轆也。
※ 囡仔人,有耳無嘴。 Gin-a-lang, u-hi bo-chhui.
言論自由?免想!老父母用來阻止孩子插話。舊時,鄰居三五好友,吃飯晚飯,就來某一家開講。小孩子自然也有插一腳的份。聽到爽快處,小孩意見難禁,但是脫口秀不了幾個單字,老爸母緊急下令:「囡仔人,有耳無嘴!」孩子一聽,只好疲軟在一邊了。
有耳無嘴:聽話可以,動嘴不准;不准有意見也。 這句俗語太過否定孩的會話權,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但不論是孩子或成人,先聽,先聽懂而後發表意見是應該的。古以色列人也頗強調聽,有話說:「我兒,您當聽,當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導您的心。」(
((聖經.箴言))23:19 )
不過,以色列人的孩子比我們更有「孩權」。君不見,耶穌在十二歲那一年,上耶路撒冷聖殿過節,並和當代的猶太教神學家、律法學者討論學問。聖經說,耶穌「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
((聖經.路加福音))2:46 )
以色列人的父母沒有「給我閉嘴」的話,更沒有「囡仔人,有耳無嘴」的邪說。為甚麼?答案頗單純,因為上帝沒有創造「有耳無嘴」的孩子。
上帝沒有創造「有耳無嘴」的孩子。聽和講,是孩子學習的根本方法,兼有情理交融,慧心感通的作用,應該大大鼓勵小孩善用耳和嘴才好。家長何須神經過敏地怕孩子「亂講話」?諸位,要是我們的孩子真的「有耳無嘴」,該當如何是好啊?
摘自 台灣俗諺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