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 府城行道樹之美
            第34期目錄:  認識甘蔗 || 看見與分享 || 水果透視 || 府城行道樹之美
府城台灣第一
台灣第一所盲啞學校
  古時候的教育本就不夠普及,鄉一村之中凡能讀書識字者必受尊重禮遇。而以往的公共衛生甚差,人民平均壽命比現代短得多,盲瞽聾啞者郅處可見,他們往往更無受教育的機會,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不幸,更是國家社會的損失。
  台灣的新式教育,是蘇格蘭基督長老教會所建立的;同樣,針對身心障礙者所實施的特殊教育,也是長老教會的傳教士所引進的,地點也在台南。
  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在一八七一年奉派來台,以台南為根據地,在南部地區傳教。據他傳教所見,台南地區的盲人似乎特別多,而且生活普遍貧窮困苦,就向蘇格蘭教會提出報告,建議設校施教。

照片中留大鬍子者,為設立訓瞽堂的甘為霖神父
  一八一年,甘為霖在台南市二老街口(現衛民街北門路口一帶),租用洪公祠的房屋,設立「訓瞽堂」,教授盲人聖經、點字、算術及手藝。這個地方隔避就是「長老教會中學」(長榮中學的前身),而那時教會中學已經設立六年之久了。
  不過,由於經濟困難,「訓瞽堂」只撐了六年就停辦了,當時日本人已在台灣統治了二、三年。
  甘為霖和日本統治當局十分熟稔,因而寫信給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請求接手辦學,得到同意,於是由財力雄厚的台南慈善機構台南慈惠院,在岳帝廟街的文昌祠內,設立「盲人教育部」,成為慈惠院的附屬事業。
  盲人教育部設五年制普通科和三年制技藝科,前者的課程包括修身、國語、算術、體操、唱歌,而普通科到了三年級,還要學日式按摩,以習得一技之長。
  到了一九一五年,它終於能夠成為正式教育體系的一環了。這年,恩賜財團明治救濟會捐出二萬五千圓,在台南市壽町一丁目闢地興建校舍,台灣總督府也准許更名為「台南盲啞學校」。這個地方,距離當初當甘為霖租屋設立訓瞽堂的所在甚近,也是現在台南啟聰學校的現址。
  盲啞人士謀生不易,所以當初設計課程,男啞生學製紙,女啞生習裁縫,盲生部的技藝科,也傳授針炙和按摩。 
  一九二二年,該校由私立轉為公立,慈惠院把校務交至台南州廳,並易名為「台南州立台南盲啞學校」。然而,僅管有了教育機制,但盲啞兒童的家長仍多觀念保守,以致招生不易。台灣光復前,該校在學年結束的一、二個月前,就得派老師出外招生,最遠可達彰化、屏東。老師先從當地派出所查出盲啞兒童的地址,再挨家挨戶勸說。有的家長家境富裕,卻怕人家知道家裡有個身心障礙的孩子;有的家長則須下田工作,日暮方回,有時一天也招不到一個學生。

盲啞學校上課情形
  其實,在日常社會中,天生瘖啞的並不多,大部份是因為耳聾而失去說話能力,所以到了民國五十一年,該校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南盲聾學校」。又過了六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在台中另設啟明學校,台南就只收聾生,成為「台灣省立台南啟聰學校」,這些年來,台灣的特殊教育進步不少,甚至還有啟智學校的設立。
  接受教育,是基本人權之一,並不分身心的正常與否。台灣的特殊教育,是在整整一百一十年前,從台南踏出第一步的,這也是台灣教育史上極重要的一座里程碑。
撰文--詹伯望

台灣俗語
※第一戇種甘蔗與會社磅。
Te-it gong, cheng Kam-Chia ho hoe-sia pong.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糖業蓬勃發展,進入所謂的「黃金時期」,日本糖業在台灣可說是一片欣欣向榮。然而這一切榮景,只是從日本資本家和台灣買辦階級的角度來看,而為資本家們做牛做馬的台灣蔗農,他們的生活又如何呢?雖然這段期間蔗農的生活有些改善,但是和整個社會經濟成長相比較,他們仍然是十分貧窮的一群。尤其,這些蔗農普遍受到製糖會社所謂「原料採取區域制度」的約束及壓迫,製糖會社享盡了來自總督府的保護乃優惠,他們可以自行片面決定甘蔗收購的價格,而蔗農種植的甘蔗不能自由處理,必須賣給指定的製糖會社。製糖會社往往以極低的價格購買甘蔗,甚至偷斤減兩的方式收購(彰化一帶曾傳出會社偷斤減兩事件,而發生「三個保正八十公斤」的故事),讓蔗農們叫苦連天,所以大家只有無奈的自我消遣,因而有「第一戇種甘蔗與會社磅」的俗諺流傳於市井之間。」
  台灣光復後,分糖制度有鑑於日據時代經濟搾取制度必須廢除,為扶植蔗農,繁榮農村經濟,將日據時代沿用之甘蔗收購辦法,改為分糖制度,廠農雙方平等互惠融洽相處,絕無任何強制行為,增加蔗農利益以穩定契約原料供應。自五十一年-五十二年期起再將蔗農之分糖比率予以提高至五五歸諸農民:四五歸諸糖廠,蔗農之利益愈見愈優厚。此法實行後,蔗農在糖業上之地位為之一變,成為企業之主人,不但不在受壓迫搾取,更實際參加了糖業生產,意義甚為重大。自七十二年期起改依甘蔗淨重分糖及品質測試,俾促進提高原料品質並使分糖共趨合理。

藝術天地
傳奇之美
∼人生藝術,絕不是局限於物質生活而滿足,必有精神上的創意享受,活躍在心靈上各項追求的「藝術生活」。(許朝森)∼
『遠方的沈思』
『遠方的沈思』是片賀邦是堤耶接近印象主義畫風的作品,做畫時間應該是在1890年之後,在一片遼闊的林邊曠野和日暮西垂的霞光映照下,營進出倚欄陷入沈思狀態的女子,淒清而略帶傷感的氣氛。
『亞特米絲與獵犬』
此作取材自羅馬神話,亞特米絲(Artemis)即黛安娜(Diana),是月神亦是獵神,當被描述為獵神時經常是穿著及膝的寬大短衣,配帶弓及箭袋,由一隻狗或牡鹿伴隨。索倫克洛夫特除了成功的掌握獵神敏捷狀美的體態及外型特徵外,更將她英姿風發準備拔箭的瞬間動作傳達得入木三分,無怪乎藝術家史畢曼(M.H.SPIMANN)不禁讚嘆其為劃時代的佳作。


蔡漁文字畫賞析
溫暖的家
〝熬〞字腳下一把火,〝忍〞字心中一把刀
  台灣人民受盡天災蹂躪,繼九二一之後,邁向二十一世紀,桃芝颱風、納莉颱風最近又遭「利奇馬」吹襲。台灣全島籠罩在低氣壓下,連日來的豪雨,災難頻傳,屋倒人亡的鏡頭於心不忍,輾轉反側,寤寐思服遠方親人。
  台灣台南真是地靈人傑,居住的好地方,每次颱風都輕輕掠過,很快的離開暴風圈,很多人說台南古蹟很多、廟宇多、教堂多,各方神聖都能賜福天佑古都台南。
  「家」字甲骨文象徵屋內有豕,過去農業社會「家」與「豕」的關係環環相扣,養豬是家庭經濟的來源,將剩菜、剩飯一些廚餘,留給豬吃,在當時節儉的民風,「勤儉持家」,養豬也成了副業。
  俗云:風雨生信心,大家團結一條心,人與人之間互相扶持。凡是一念,信念產生力量,力量創造行動,行動就會實現夢想。
  蔡漁文字畫「溫暖的家」希望月姑娘能衝破陰霾,讓溫暖的月光,照在溫暖的家,應用葽色與紅色,畫家希望藉著「線」與「色」,牽動人類「情」與「愛」。文字趣味與省思中體悟「熬」字腳下一把火,「忍」字心中一把刀,在此祝福台灣的人民「心手相連」。台北捷運能快暢通,解決交通問題,住者有其屋,家家戶戶守望相助,比鄰而居就是一份「緣」,讓我們珍惜這份「緣」,一起為台灣加油。

府城行道樹之美
大王椰子樹∼
  此景位於生產路「台灣糖業研究所」前雨旁的行道樹---大王椰子,生產路東種有一排可可椰子,碩大的果實,結實纍纍,延至靠近台糖研究所附近道路兩旁整齊化的大王椰,一柱擎天,遠遠望去會使人誤判為可可椰子,且有如南洋風味。

  大王椰子學名Roystonea regia O.F. cook,屬棕櫚科,原產北美、中美、古巴。一般庭園及行道樹在台南到處可見,大王椰子雖株形狀碩,但開花、結果都是小兒科,生產路平交道以東,整片的蔗園更能突顯它那挺直的主幹,灰白的膚色,成為台糖研究所園區裡最具特色的樹種,台灣糖業之研究試驗也默默的見證著台灣糖業史。創始於民國前11年〈1900〉,在大目降〈今台南縣新化鎮〉,設置之「甘蔗試作場」,該廠於民國前6年〈1906〉改稱「糖業試驗場」,民國21年〈1932〉日人鑒於發展糖業之重要,又稱為「糖業試驗所」直隸於台灣總督府,所址由大目降遷至現址,民國34年台灣光復,糖業試驗所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組為「台灣省糖業試驗所」。民國37年元月奉台灣省政府令改隸本公司,改稱為台灣糖業試驗所,民國76年5月易名為「台灣糖業研究所」;迄今逾百年之久,這漫長的歲月中,

農業試驗所成立典禮老照片
本所雖滄海桑田不斷的變遷,仍能延綿不絕的以一流的人才,良好的研究環境配合公司發展策略,引進新科技,積極研發有市場潛力的新產品,本著善盡社會責任的理念,根留台灣,協助工商企業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為重要目標,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
  台糖研究所,其園區內種植的樹種逾百種而奇特,據說是派駐在外國的研究員好奇帶回來培植的,如今都已是數十年的大樹,猶如小型的植物園,僅僅招待所週邊,除了大王椰子,尚有馬尾松、葫蘆竹、油椰子、羅望子、印度紫檀、南洋杉、大花紫薇、正榕、旅人蕉、銀樺、軟毛欖仁……等,配上人造的小溪與池塘,景色極為優美宜人,不是高星級飯店可以比擬的,難怪農業博士李前總統登輝先生,南下時常進駐此招待所,筆者也曾被邀擺設休閒新鮮水果,承辦單位還特別在桌上擺上一本精神糧食∼聖經,印象深刻。
撰文--李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