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 認識梅
            第28期目錄:  認識梅 || 府城台灣第一 || 水果透視 || 看見與分享
    認識梅
 

學名: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英名:Mei, Japanese apricot

別名:梅子、白梅、青梅、春梅

 
  概述:  
 
屬於薔薇科桃李屬植物,為亞洲地區特有的果樹,是中國大陸華中、華南及西南一帶的原生果樹之一。台灣梅起源於何時並無明文記載,由零星資料推測,約於260年前,由福建與廣東等地引入,早期由於銷售不廣,並無經濟性的栽培,近10餘年來由於外銷需求量大增,方見有專業性經濟栽培的梅園;台灣梅樹的分布都集中在中部中央山脈西側,以海拔300~1000公尺最為盛產。
 
  品種:  
 
台灣所栽培的梅大半都是由實生苗而生,梅農常以果色、果形、大小、成熟期、葉片大小、枝梢軟硬或人名為特徵來稱呼品種。梅果變異性大,地域限制很強,在當地表現極為優異的品種,移到別地表現就不一定理想,而常見的梅子品種之果實特性如表:
六種果梅栽培果實品質分析
栽培種
平均果種
果肉率
糖 度
酸 度
大 青
13.6
84.6
7.0
5.2
山 連
7.4
83.0
7.9
5.6
長 藤
17.5
87.1
8.4
6.5
桃形梅
12.9
84.4
7.3
4.8
胭脂梅
13.5
88.3
7.4
5.2
萬 山
11.6
83.5
6.9
4.6

(資料來源:農試所農化系劉慧英研究員提供酸度以檸檬酸(Cirtric Acid)

 
  產期及產地:  
 
每年12月底至正月初為梅花盛開期,雖較耐寒,但從開花到幼果期間過於低溫,極易受寒害。梅花粉發芽溫度,最適溫為12~15℃,台灣梅樹滿足休眠所須的低溫需求量少,所以開花與萌芽期也較一般落葉果樹早,一般梅農的經驗是:「暖冬開花早是兇作,寒冬開花遲可豐收」。因提早開花遭遇寒流,授粉昆蟲活動少,受精機會也少,若開花遲的年份,完全花較多越能順利著果,霜凍為害的機會也較少,豐收的機率增加。梅果成熟期約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台灣梅樹的分布都集中在南投縣、台東縣及台中縣等為主,其餘則分布在中、南、東部海拔300~1,000公尺的山坡地;台南縣主要產梅地為楠西梅嶺,在地方政府規劃下,已成觀光休閒之遊憩場所。
 
  採收:  
 
梅果收成可分二階段,先採收者為青熟果(屬脆果,約清明前),後採收者為黃熟果。果粒大、無病斑之品質良好的果實多用手採,以期賣得好價格;攀援不便,高處或枝幹內部的果實,只好用竹竿敲擊或機器來震搖,同時在樹下覆以帆布,使落下的果實保持清潔,並易於收集。而不同成熟度的梅子果實,加工用途也各不相同,依據日本學者長田及生田(1978)之論著,更可掌握住梅子的加工特性,如下表:
不同成熟度之梅子果實其特性與加工用途之比較
成熟度
果實特性
果皮色澤
果肉色澤
加工用途
5分熟
果肉硬、核亦硬
青綠
青綠
脆梅用
6~7分熟
果肉硬
青綠
青綠
梅胚用
8分熟
果肉漸軟、微硬
淡綠
冷凍榨汁用、果汁加工用
9分熟
果肉軟、纖維質少
黃綠
淡黃
果汁加工用
10分熟
果肉軟
金黃或黃
果醬用
 
  功能:  
 
 

  成份:  
 

營養成份

食品名稱

含熱量(kcal)
蛋白質 (g)
醣類 (g)
脂質 (g)
水分 (g)
鐵 (mg)
鈣 (mg)
磷 (mg)
灰 分 (g)
纖 維 質 (g)
維 生 素 B1 (mg)
維 生 素 B2 (mg)
51
0.7
13.5
0.6
12.5
0.8
7
17
2.6
0.2
0.02
0.01

 
  選果:
 
梅果實因含糖量低,果酸高,幾乎都經過加工製成各色各樣的梅製品來食用;而各種加工成品,所要求的果實成熟度也不相同(可參考【肆】採收說明)。選購梅果無論是青綠色的生嫩果(脆果)或黃綠色的黃熟果,以果實亮麗,無病蟲害及靠傷,果粒越大者,品質佳,其價格也愈高。購進的梅子應保持新鮮掌握加工時間,尤其醃漬脆果梅子不可讓其軟化,製成成品後則極可耐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