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 府城台灣第一
            第28期目錄:  認識梅 || 府城台灣第一 || 水果透視 || 看見與分享
 

圖一
台灣第一所公立學校
全台首學台南孔廟

民國九十年三月二十日清晨,就在莉莉水果店對面的台南孔廟,台南市政府舉行了新世紀的第一次祭孔大典。和往年不同的是,這次台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還策劃了一系列的週邊活動,例如釋奠樂器展、孔廟古蹟巡禮、雅樂十三音演奏,並舉辦儒學講座。當局顯然是想在傳統的祭孔之外,藉著系列活動彰顯對孔子公的尊崇。   到台南孔廟的人,一般都是從南門路方向的東大成坊進入,而坊楣懸著一塊大匾「全台首學」,有趣的是,儘管大家都搞不清楚此匾的來歷與懸掛的年代,但這「全台首學」四字卻已成為台南孔廟的代名詞了,它的意思是,全台灣第一所學校。有的人或許不明白,這不就是一座祭祀孔夫子的廟宇麼,和學校有何關係?

其實,自古以來,孔廟都是「左學右廟」的格局,因為歷代的京城裡,孔廟的左側都有太學,所以地方上各府也設有府學,各縣則設有縣學;台南是清代台灣府的所在地,因此也設有「府學」。進了台南孔廟,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建築群,是「廟」的範圍;左邊從「入德之門」進入,便是「學」的領域。

  或許有些學生心生疑問,既然是一所「學校」,為何看不到整排的教室,也看不到校長室、訓導處和教務處呢?這是因為府學的學生有其資格限制,不像現在想進就進想唸就唸,所以學校的規模也就迷你多了。根據清代的規定,凡是童生,在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童試(包括縣考、府考、院考三關)之後,就算考上秀才,名次在前者可以入府學,稱為「府學生員」,其他就入縣學,稱為「縣學生員」。
  入府學的新科秀才,就在知府的率領下,到孔廟向孔老夫子行禮,並且繞泮池一週,再謁見教官,由教官概略的講講四書五經,完成入學儀式。府學的教官,稱為「教授」,為正七品官,須為進士出身,但因台灣地處偏遠,清代真正合格的教授大約只有一半,也有舉人出身的。教官每月應為生員考課一次、講學一次,課堂就在「明倫堂」。府學生員的人數,康熙乾隆年間大約有六、七十人,到了光緒年間,就有一百一十多人。
  清代在明倫堂前的兩側,分別興建六間藝齋,供生員讀書之用;又在明倫堂後面,興建教官宿舍。原先文昌閣前還建有朱子祠,奉祀朱熹,而且明倫堂後還有文昌祠,但如今都已不存。
 
 
由於儒家最講究人倫大道,所以將府學裡的教室稱為「明倫堂」,我們現在可以在堂內看到正面刻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大學之道」全文,而兩側還有朱熹所書的「忠孝節義」四個大字,提醒生員,「讀聖賢書所為何事」。東側牆壁下方,還嵌了一塊形狀特殊的臥碑,上面刻了八則教條,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學生守則」,裡頭開宗明義指出,「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人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換句話說,這些儒學生員享有特權,既不必完糧納稅,還由政府供吃供住,各級官員也對他們客客氣氣,他們就當然應潔身自好,規規矩矩,不可惹事生非。例如教條之一是,不許生員針對社會現況發表評論或上書陳情,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根本是違反知識份子良知的作法。

圖二
  雖然秀才仍是府學學生的身份,國家對他的管制很嚴,但他在社會上的地位卻相當高,因為考試比他行的進士都去做官了,即使是舉人也多不在家鄉,社會大眾都稱秀才為「先生」,有錢人家嫁娶時,固然都要請秀才做伴郎;碰上喪事,也要請秀才擔任贊禮。如果知縣下鄉,也都由秀才陪著起坐,不必向縣官下跪。秀才在社會上謀生,通常只有教書一途,事實上,直到日據時代,坊間還有一些私塾存在,便是請秀才擔任教席的。   日本統治時期,深知民間對孔子公的崇敬,不但拿了朱熹手書的「忠孝節義」訓示臣民,要求效忠日本天皇,還曾在明倫堂內舉行所謂「國語」(日語)研習活動。這幾年,台灣讀經的風氣越來越盛,讀經協會不但曾在孔廟舉行盛大的「小狀元」背誦經書比賽,每週日也在明倫堂舉行讀經,讓這所全台首學充分發揮了它原始的功能。
   
   
  圖一:台灣府學在孔廟的左邊,明倫堂是教室後面本是教授的宿舍,前面本有兩排學生讀書藝齋,但現在都不存在了。 圖二:明倫堂內的大幅立屏,刻的是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學之道」。
 
撰文:詹伯望
 

圖一註解:一六四○年代的大員市鎮圖。圖的上方為南方,由南向的第一條東西向道路,便是延平街。

圖二註解:乾隆年間的安平。熱蘭遮城下方有兩條街道,街的兩旁有街屋,左邊的街道應就是延平街。

撰文:詹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