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 府城行道樹之美
            第32期目錄:  可可椰子 || 看見與分享 || 水果透視 || 府城行道樹之美
府城台灣第一
台灣第一所新式中學-長榮中學
  一八八五年,繼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出刊後不久,台灣第一所新式中學也誕生了。事實上,在「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創刊號上,就有一篇巴克禮所寫,題為「論設立中學」的文章,談到設校的理念。
  「設立中學的意思是怎樣?是因為人在那些小學所讀不很深,只是讀字而已,沒學到什麼別項;所以阮想在府城得設一所中學,讓人能受各項教示,就像;聖書的道理,讀白話字,唐人字,寫字,地理,各國的記錄,算帳,天文,等等」
  這所新設中學,教師的薪水由台灣府教士會負責,學生只須負擔自己的伙食費,每個月約一個銀錢。後來教士會又規定,新生不一定要識字,即使未曾讀過書也沒關係,但年齡至少要滿十二歲,來校報到時,每人至少應帶三枚重銀,至於衣物亦須自備,但被蓋,用具可由教士會負責。
  一八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光緒十一年農曆八月十三日,這所各為「長老教會中學」(Presbyterian Middle School)的新式中學,在府城二老口街府東巷尾正式成立了。這個地方,在現今台南市北門路啟聰學校專愛堂一帶。第一任校長是余饒理(George Ede),學生則有十名。
  開學後一週,余饒理寫信向英國母會報告,表示希望「這一所中學能提供完整的一般學科教育,好讓學生將來可接受被認為對教會大有俾益,或對個人極有用的任何專業訓練」。為了落實這一宗旨,每天除了早晚的禮拜之外,課程尚包括基督的一生,新舊約史,約翰福音和使徒行傳,算術,中國通史,地理,自然科學等→余饒理還將他從汕頭話譯來的「聖道問答」提供學生研習,也請傳道師吳葛教學生讀漢文。儘管英國教會設校的目的是為了傳教,但也開啟了台灣現代教育的先河。
  傳統的私塾學生,成天背誦古文,余饒理則發現,他的學生很快就發現背誦的單調乏味,而新式的課程卻是十分生動活潑的。因此次年春節過後開始第二學期時,學生馬上就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二十二名。可是,余饒理卻也發現有些學生實在缺乏傳教的天份,反倒是農業,商業或技藝等的職業訓練對他們最為需要。可見他的視野寬闊,並不畫地自限。
  長老教會中學的校址,原係在馬雅各醫生的舊樓醫館內,一八九四年遷到新樓園內的西南角,到了一九一二年,教會在東門城外找到一塊面積達五公頃的廣大用地,興建新校舍,一九一六年落成沿用至今;而校名也幾經變更,包括「長老教中學校」,「私立台南長老教中學」,直到一九三九年,也就是該校成立逾半世紀之後,更名為「台南市私立長榮中學校」,首度把「長榮」二字納入。
  長榮中學的校舍,揉合了西洋和閩南建築的風格,甚有特色,其中還包含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例如它的講堂,一樓和二樓雖然都有拱門,但風格大異,這是因為,原先已經分別承包教室和宿舍工程的兩家包商,都想爭取該校最重要的講堂工程,校方就宣布,看誰做得好就讓誰繼續做,結果雙方各顯本事後仍然平分秋色,校方難以取決,只好讓他們一家各做一層樓,成為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模樣。

長榮中學是由英國人在清末創辦,後來又經日本統治,其背景之複雜,從這張1920年拍攝的照片中,人物服裝可見一斑 。
  在長榮中學超過一百一十年的歷史中,有幾件事情頗值得一提,其一是宣教師們把英國的寄宿學校制度(Boarding School)首度引進台灣,後來日本人設立台南中學校(現台南二中),也實施學生住校。這種作法,讓學生能夠學習過團體生活,培養群育精神。
  其二是該校主事者見證了時代的巨變。一八九五年台灣被迫割讓日本後,台灣民主國迅即潰敗,而日軍部隊逼近台南時,長榮中學校長余饒理還曾在十月二十日下午赴安平打探消息,得知劉永福已經逃走。當晚英國宣教師巴克禮,未忠堅應地方士紳之請,到二層行溪畔請日暉進城,維持城內治安秩序。巴,宋二人後來也曾擔任過長榮中學的代理校長。
  其三是,日本時代的被迫參拜神社。對日據時期的學生來說,參拜神社是十分自然的,但對長榮中學則不然,因為它是基督教學校,豈可崇拜異教?所以每年十月二十八的神社祭典,校方並不帶隊前往,而是任由學生自行參加。但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為宣揚帝國的國威,日本政府便強迫各校參拜神社,與英國教士發生嚴重衝突。最後是校方讓步,而且校長也從英國人換成日本人。
  其四是,該校擁有深厚的運動傳統。當年完成現址新校舍的英藉校長萬榮華,本身是劍橋大學划船選手,在他二十八年的校長任內,積極提倡體育,田徑,足球都稱霸全台多年;到了光復之後,橄欖球和桌球也都歷久不衰,為台灣培養了許多運動人才。

台灣俗語
※分明是鬼,看伊做神。
鬼迷心竅!
  用來表達自己的眼光淺短的感嘆、自責、懊悔。是說,為什麼竟然如此糊塗,把壞人當做好人來信任,來敬仰,來拜他為師,甚至來崇拜他為偶像?
分明:顯然可見的.容易分別的。
  近年來,台灣有自稱修證天人合一,佛法無邊,萬教精通者,假借顯靈分身加護弟子,或傳授養小鬼搬運財利等等詐術,而造成所謂「宗教亂象」。論者大多注意到台灣的政治、經濟的問題為其主因。姑不論政經的影響如何,就宗教而言,筆者認為台灣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本身,實為主要的「亂源」。其中最清楚的,當推鬼神混淆不清的神鬼觀念,以及頑冥的偶像崇拜了。加不見,民間的神鬼觀念中的神鬼大多是人鬼的神化;祂們的神能幾乎全盤關聯到現世的財利,對於精神生活,靈性境界的提升和淨化幾乎無所關聯,也不感興趣。還有,偶像崇拜,被貪婪的人利用來裝神弄鬼,偶像化自己,假借神奇法術招徠徒眾,勸誘人拜師學法。神棍把信徒整個心靈弄得鬼影幢幢之後,他們的保險箱,也就金光閃閃了。
  筆者認為「分明是鬼,看伊做神!」確是台灣宗教亂象的當頭棒喝。面對台灣的神棍,我們願意提出二件事來共勉:
一、 要勇敢地拒絕自稱神通的人,將人和神的界限劃清,不要拜人或拜鬼為神。這樣的話,消極地可以保護宗教人,不致於使他們心生嬌癡,妄想自己為活佛,為真理的化身,來迷失人性;而積極地可以保守信徒心靈的自由,免受任何人,用任何方法來控制。
二、 要知足常樂,拒絕崇拜財利,這樣子自然會遠離貪財的法師和邪惡的法術的引誘;什麼交鬼,解運,發財的惡夢,也就無從發生,誘惑無門。
鬼神分明,不拜偶像,心裡無貪,靈魂自然純靜。精神一旦寧靜,肉體也就健康;推之家庭,社會,合境必定平安,大家也就歡喜快樂了。

藝術天地
傳奇之美
藝術的盛宴,不但可開闊了精神視覺的層面更能提昇自我的文化修養,注入一股祥和的清流,使身心得以舒暢。
『藝術家的肖像』
  此作〔藝術家的肖像〕,學者認為極可能是杜林的自畫像,有別於一般畫家的自畫像,有別於一般畫家的自畫像,杜林拋棄了自委拉斯蓋茲以來畫家自畫像的刻板形象,手中拿的不再是畫筆與調色盤,而刻意將自己表現成穿著講究,教養良好的紳士,尤其畫中人物英挺的站姿流露著作者無以比擬的自信,此種自信不僅是透過站姿,修飾得宜的頭髮與質感考究的服裝中表現出來,也同時經由作者對自己成就的肯定而表露無遺。
作者:馬丁.杜林(法國,1786-1851)1819年作
『寬恕』
  故事來自【浪子回頭〔Prodigal Son〕】,描述放蕩多年的兒子,終於悔改而回頭要求家人的寬恕。返家的兒子看到前來相迎的父親,不禁羞愧得跪地請求寬恕。年邁的父親走下台階,伸出溫暖的手臂,趨前要扶起,眼前下跪的兒子,兒子的臉掩沒於其間。瞬間父子兩人形體與心在此皆結合為一。父親寬恕了兒子過去的不是,兒子在此刻喜獲重生。此作呈現一個強有力的完整空間,不僅作品結構穩健,人物情緒上的描寫更為細膩生動,無形中透露著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
作者:恩斯特.杜瓦(法國,1863-1931)

蔡漁文字畫賞析
尋求機會 力爭上游
  「水無一點不成冰,王不出頭誰是主」
  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在尋求機會,魚要有水,人要有工作,一個人真正的幸福,就是樂在工作之中,盡忠職守,所謂:「流水不污,戶樞不蠹」。人要活就要動,雖然全球景氣不好,但如何儲存能量,不要哀聲嘆氣,人的命運左右在於自己勤與惰之間,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就,而是問你自己「耕耘多少」生命存在於勤勞之中,富蘭克林曾說:「怠惰使人萬事困難,勤勉使萬事容易。」
  蔡漁文字畫這一幅「尋找機會」寓意在人生的職場難免碰壁,遇到挫折,魚如走迷宮般,遇到許多陷阱和風浪,如何力爭上游,引流人文匯長河,萃取仁善為史鑑。台灣青年學子沒有吃過什麼苦,只怕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莫名的消失,速食文化讓現代人失去了創造力與抵抗力。
  筆者以為「生為人」第一:要活的有尊嚴,彰顯自己獨立的人格,絕不好逸惡勞的過日子;第二:活的有方向,正如工作沒有尊卑,事業沒有大小,只要「甘願作,歡喜受」,持身嚴謹,不吃喝嫖賭,工作盡責又勤勉,完美的人格,你一定會受到提拔。
  也許你現在正失業中,如何穩住自己的不安情緒到圖書館看書找資料,凝聚人脈與善知識,千萬不要成天窩在家中睡覺,走出來看看陽光也許有一個好機會,最後我以一句格言來共勉:「逸樂怠惰者,必定頹廢萎靡」讓我們一起胼手胝足,家庭即工廠,克勤克儉,再創台灣的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