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層
現在位置 >> 首頁 >> 厝邊頭尾兮故事 >> 孔廟文化園區∼檨仔林篇
孔廟與大榕樹 海東書院
台南運河話古今 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與台南神社
光復後的台南神社 台南萬壽宮的前生今世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上)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下)
檨仔林篇 清代石龜的腳蹤
孔廟文化園區  ∼檨仔林篇(3)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
      
▲臺南孔子廟


  既名為孔廟文化園區,孔廟自然是這個園區主角。台南孔廟歷史悠久,為台灣最早建立的孔廟,明朝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當時鄭成功之子鄭經,採納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興建「先師聖廟」,旁置明倫堂,次年永曆二十年(西元1666年)建築完成,此即為現在台南孔廟的前身。時至清代,台南孔廟在康熙年間幾次翻修增建,至乾隆年間(西元1777年)整體建築規模趨於完整,孔廟四條南北軸線形成,由西而東分別是學署(海東書院)、大成殿、明倫堂與朱子祠。

  古代這一區稱為「檨仔林」。何以擇此地興建孔廟?身處西元2007年的我們無法得知三百多年前先人的考量。但是,孔廟的建立不僅代表著儒家精神正式進入福爾摩沙島,也開啟台南府城的文化教育。

  這裡的故事,因著孔廟的建立,變得多元、豐富、精彩。
 

  當時各地方的孔子廟與地方學校的建築合併設置,此種「廟學合一」的建築通稱為「學宮」。學宮是學術與政治的精神中心,更是辦理教育行政及實際教育的重要場所。台南孔廟右側最早設立有「海東書院」,海東書院為清代首善書院,肩負教育重責。海東書院曾歷經三次搬遷,第一次搬遷從孔廟旁遷至「台灣縣舊縣署」(今赤崁樓一帶),時為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再度進行書院搬遷,遷至當時東安坊縣儒學旁;最後一次搬遷是在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最後位址於當時的孔廟西崎下。海東書院的多次搬遷與改建,足以證明清政府對此書院的重視。


▲1777年重修後的孔廟全貌
昔日孔廟全景 孔廟泮宮未遷前 光復初期的孔廟 泮宮今貌 孔廟現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