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於明治35年(西元1902年),徵收台南當地權貴人士吳家宅第,宜秋山館(今公十一停車場靠近永福路一帶),建造「北白川宮御遺跡所」,御遺跡所的建立是為了紀念一位日本親王,名為北白川宮能久。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日本明治天皇之堂弟,當時奉命率領日本軍隊以武力接收台灣。台灣島上的人民不願接受日本政府的統治,展開全島大反抗,從北往南,日軍強勢的武力一步步地完成台灣島的接收。然而,這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卻在戰役之中身亡,身亡前曾借住當時台南吳家的宜秋山館,因此日本政府後將吳家宅第徵收以興建御遺跡所。
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御遺跡所」擴建為台南神社,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竣工。爾後,日本人又逐步收購「御遺跡所」相鄰的全部土地,將台南神社再度擴建,其腹地之大,可分為內、外苑,內苑為台南神社之主體建築與參拜神道,外苑則設立台南神社附屬建築、庭園,以及樹林等。
擴建工程始於昭和10年(1935年),至昭和12年(1937年)竣工。內苑東自永福路西至忠義路,北自友愛街南至府前路,境內除有特殊日本社殿建築、參拜道、鳥居,大門口擺有一對精雕的石獅,及神殿前有一對青銅製造型奇特的銅獅,還有二隻雄馬,加上花崗石燈柱,內苑整體環境嚴肅優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