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南府城孔廟與海東書院的設立,使得這裡成為文教中心,帶動附近的人氣聚集,在清代康熙年間,這一帶附近的街道出現了「集市」。集市主要提供當時府城人們每日用餐與食用的各類蔬菜、瓜果、以及使用炊煮東西之際所需薪柴的交易場所,亦即清代官書所述的「菜市」及「柴市」。依據官書記載,推測昔日集市的大約位置:「東以現今的南門路,西邊靠近忠義路,南自樹林街,北沿府前路」,依這些街道圍繞構成的長方體地理型態,南邊的一半範疇屬於柴市,北邊另一半則是菜市範疇。此一集市從康熙二十四年一直持續三十餘年,因為人口逐漸增加,各地開始繁榮,集市業者便不再前往這一帶,而分散至各處的集市慢慢興盛,原本在孔廟附近的集市逐漸沒落。
孔廟、海東書院,還有集市的出現,不難想像清代時期這裡有過的熱鬧光景。
台灣島雖遠離當時的政權中心,但是近百餘年來每一次的政權移轉卻常常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西元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清國戰敗,翌年(西元1895年)五月八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留著長辮子的清人走了,來了穿著日式軍服說著不同語言的日本人。
文風甚勝的海東書院,在戰爭的陰影之下,漸漸失去原有的教育功能。海東書院初作為守備步兵第十一大隊第二中隊營房,爾後書院由台南廳接管,改為第一公學校分校,因疏於維護,日漸毀壞,終被拆除改建為武德殿,時為西元1936年。
孔廟尚存,書院隕落,然後呢?日本政府又在這裡建造什麼,彰顯日本政權在台灣島的無遠弗屆?
|